欣赏游戏和唱歌跳舞奏乐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讲座人:于利 讲座时间:2021年4月12日
一、问题
直到1983年颁布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和1986年出版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等重要文献上,还是将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分成唱歌、跳舞、奏乐、欣赏和音乐游戏五大类。实际上,国际上早就对此有了不同的讨论,并且有些问题也早已经形成共识重新定论了。
二、辨析
1.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也反复强调: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2.近现代的国际音乐教育大师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必须要使用实际操作的,也就是唱歌、跳舞、奏乐的方法来学习音乐。
3.美国夏威夷大学音乐教育教授格林博格先生就曾说过:所有的音乐教学原则上都首先应该是音乐欣赏教学,如果音乐教学不能够建立在让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被音乐所感动的基础上,这种音乐教学就不能被称为好的音乐教学。
三、小结
如果当下仍旧许多幼儿园教师一边仍旧在践行从前规定的“先单纯地用耳朵安静地倾听音乐,然后再单纯地用语言谈论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一边又在困惑:“似乎这不是孩子们喜欢的有效教学”,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了!!
正因为如此,“音乐欣赏教学”这一音乐教学的内容就不应该继续保留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中了。
四、对音乐游戏的讨论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具体的“音乐游戏”作品,再对照一下我们提供过的“传统游戏规则清单”,几乎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唱歌、跳舞、奏乐活动加上了清单上的某种游戏规则而已。
1.传统规则游戏基本类型清单
2.游戏作品和游戏化教学活动之间的区别
(1)《丢手绢》这是一个经典的传统音乐游戏,实际上认真分析其结构,其中包含歌曲作品、律动作品和一个包含竞争性游戏规则的体育游戏(同方向追逐跑)。在传统的儿童自然游戏情境中,年长儿童们通常在社区空地自然玩耍,年幼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观察,慢慢了解理解熟悉其中的歌曲、律动和体育游戏规则,最后再经过年长儿童的邀请或同意,逐渐融入游戏群体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地将此幼儿在儿童社会中传承下来。
当该音乐作为一个音乐游戏作品被重新定性为教材进入教学流程时,它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不知不觉已经起了本质性的变化:教师先行教授歌曲,待歌曲学习完毕,再单独使用“边示范、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游戏的玩法。
认真对比《丢手绢》在儿童游戏场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两种不同儿童学习过程表现样式,我们不难看出:前者,是整个过程都在游戏;而后者,是先经过严肃的学习之后才可以游戏。两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体验和游戏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大班韵律活动《大王叫我来巡山》
游戏玩法:全体围成一个大圆圈玩丢手绢游戏。仅仅是又换了一个音乐,另外加了一些情境表演动作和队形,最后将手绢改成“令牌”,由教师在音乐将结束时临时颁发给邻近两幼儿(但须间隔2~3人间距),音乐结束后拿到小妖令牌的幼儿开始逆时针方向追逐拿到孙悟空令牌的幼儿(因此即必须在路时针方向上将小妖令牌发给在后面位置上的幼儿)。
3.游戏流程:
(1)先取坐姿学习律动。
注1:尽管律动中没有体育游戏,但表现了具体游戏的故事情节,因此包含了有趣的情境表演游戏。
注2:因为音乐作品本身规模大复杂程度高,不同于小巧简单的《丢手绢》,因此需要单独学习律动和音乐;另外刚开始学习,须避免因剧烈移动引发幼儿兴奋扩散;班级规模大,不宜集体全体同时运动。
(2) 若幼儿事先玩过《丢手绢》游戏,可在一次性活动中解决律动和游戏的衔接问题-即完整游戏。若幼儿先前没有类似经验,也可以在下次活动中解决。
注:如果将律动难度继续降低,也可以一次解决两个问题。
五、思考
这样就比较简单了:既然所有的教学都需要被“游戏化”了,即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教育教学手段。那么,将传统的“音乐游戏”单独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同样也就没有必要了。
最后,我们再来小结一下:合理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内容现在应该只包含以下三大内容:唱歌、跳舞、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