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再认识
——选自《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
江宁区粮食幼儿园 张萍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结构。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规定了科学领域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
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其中第1—4条目标均与幼儿数学教育有关,这些目标的表述传达了如下重要思想:
1.强调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知欲作为首要目标,并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淡化知识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幼儿探究和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重视数学对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价值。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也明确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综合(纲要》和《指南》中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思想,我们认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品质方面: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感兴趣,能体验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数学知识方面: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
3.数学能力方面:运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生活和游戏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以上的三个方面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第一: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第二:幼儿所学的数学知识,应该是在幼儿具体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初步数学概念。
第三:幼儿数学思维能力(或称“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发展、初步数学概念的获得和应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一)学习品质目标:包括了两个方面:
1.数学学习态度。
2.数学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2)能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地参加活动。(3)坚持尝试和探索,完成操作活动。(4)能细心地、有计划地进行操作。(5)会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操作。(6)能与他人合作进行活动。
(二)数学知识目标:
1.“数与量”部分目标:
(1)感知和理解物体的数量特征,能理解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感知周围环境中各种常见的量。(如:大小、长短、粗细等)
2.“图形与空间”部分目标
(1)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从形状逐步抽象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最后达到对各种特征的综合认识)
(2)感知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对空间方位和理解、描述和表征,运用平移、旋转和翻转等空间运动形式进行造型拼搭。)
(3)空间测量。(空间量包括长度量、面积量、体积量)
(三)数学过程性能力目标:
1.一般过程性能力目标。
(1)数学表征能力。(2)解决问题的能力。(3)推理和证明的能力。(4)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能力。(5)交流表达的能力。
2.特殊过程性能力目标。
(1)发现和创造单位。(2)分解与组合。(3)比较与排序。(4)发现模式与结构。(5)组织信息。
三、幼儿园各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和目标。
数学教育内容:(一)数与量 (二)图形和空间
(一)数与量——数的意义、数量关系、数的运算
1.数的意义——集合的分类与对应、感数和计数、基数意义(理解数的抽象意义)、序数意义、数的表征系统。
集合的分类与对应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1.在动作的基础上,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2.根据标记将相同的物体集中在一起,进行简单的归类。 3.按物体的一种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高矮、长短等)进行简单的分类。 4.根据物体的特点、关系寻找相关物体,将相关的物体相匹配。 5.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 1. 按物体的内部特征(性质、功能用途等)进行分类。 2. 按物体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类。 3.初步学习对物体进行多重角度分类。 | 学习对物体进行多重角度分类、层级分类以及同时按物体的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 |
感数和计数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1. 进行20以内的唱数。 2. 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通过直接感知说出3以内物体的数量。 | 1. 进行50以内的唱数。 用点数的方法对10 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准确计数。 | 1. 进行100以内的唱数。 学习运用接数、按群计数、目测数群等多种计数方法计数。 |
基数意义(理解数的抽象意义)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1. 感知5以内数量,学习给5以内的点子卡片匹配等量的实物。 2. 按实物范例的数目或指定数目取出相应的5以内数量的物体。 3.根据数量属性将数量为5以内的集合分类。 | 1. 感知10以内数量,发现物体的数量不会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2. 根据数量属性讲数量为10以内的集合分类。 | —— |
序数意义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 | 学习10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的方向正确指出某一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 区分基数和序数。
|
数的表征系统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用点子等非正式方法表示5以内的数量。 | 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集合匹配。 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理解数字的抽象意义。 | 借助百数表初步感知100以内数的系统,初步理解数系统的排列规律。 |
2. 数量关系——数量的“大小”与“多少”比较、数序、连续量的比较与排序、估数
数量的“大小”与“多少”比较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 用计数的方法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 | 比较不相邻的2个数或3个数的大小关系。 |
数 序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在感知的基础上将数量5以内的集合按多少排序。 | 1.在数量比较的基础上将数量为7以内的集合按多少排序。 2.认识10 以内数序,感知10以内相邻数的数差关系。 | 理解10以内数量关系的传递性、可逆性。 |
连续量的比较与排序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按大小、长短等差异对5个以内物体进行排序。
| 按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等差异对7个以内物体进行排序.
| 按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等差异对10个以内物体进行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 |
估 数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 | —— | 1.理解估数的意义,对物体数量有初步的数感。 2.根据已知线索,推断未知物群的数量。 |
3.数的运算——数量的分合、数的运算
数量的分合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 | 进行5以内数量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量、两个部分量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总量。
| 1.进行10以内数(除1外)的分解与组合,理解分合中的等量、互补与互换关系。 2.体验数量除二分法以外的多种分合方式。 能对一定数量的物体进行等分,如,二等分和四等分。 |
数的运算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 | 借助实物或情景理解10以内集合的数量变化。
| 1.借助运作、表象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 2.认识“+”“—”“=”和加减算式,初步理解算式的抽象意义。 |
(二)图形与空间
几何图形——几何图形的特征、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几何图形的特征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探索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1. 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 2. 认识并命名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 3.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的各种变式。 | 1. 认识并命名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 2.理解图形的对称性并学习等分图形。 |
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借助分割线的提示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 | 不用借助分割线的提示,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与分解。 | 用图形及图形组合进行较为复杂的组合与分解,理解其中的组合替代关系。 |
空间关系——空间方位、空间视觉化、空间测量
空间方位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用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 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 学习辨别自己和他人的左右。 学习用符号表示物体在二维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
空间视觉化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尝试运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拼搭。 | 1. 有意识地运用平移、旋转和翻转进行图形拼搭。 2.探索图形、常见物品中简单的镜像对称关系。 | 1. 进行图形拼搭时,有意识地预期旋转和翻转的结果。 2. 理解简单示意图中的空间关系。 3.理解并尊重观察三维物体的不同视角。 |
空间测量——长度测量、面积和体积测量
长度测量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 | 用首尾相接摆放单位量的方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 1. 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理解测量同一长度时,单位长度的长短和所需单位数量之间的相反关系。 |
面积和体积测量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 | 通过单位面积(方块)覆盖的方式,体验面积和面积测量的意义。 | 通过单位面积(立方块)填充的方式,体验体积和体积测量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