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有效教研
南京市江宁区粮食幼儿园 张荣梅
一、抓教研制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
教研制度有什么作用?
这里强调教研制度的建立,不仅仅为了通过教研制度约束、规定、监管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是更多地期望通过制度来规范教研,激发教师教研兴趣、培育教师教研自主意识、自觉行为,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制度的激励作用。
规范教研管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建立、完善、落实各类教研制度
重在制度是起到保障质量、满足需求、激励研究等作用;重在制度的贯彻落实,重在制度内容的“与时俱进”,而非出台多少制度文本;重在形成“教研制度化”,通过制度逐渐孕育教师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孕育良好的教研氛围、校园文化,使制度成为教师心中“指南针”。
2. 建立分层分级的教研组织机制
教研组建制模式的两个层面
(1)明确各种教研模式的主要功能
(2)以园为本,按需分层建立教研组
二、抓研究内容,提高教研内容的针对性
建议:如何确立教研内容
1.倾听教师的需求——体现教研内容的真实性:符合教师“最近发展区”,解决实际问题。在园本教研中,要注意培养教师问题意识,鼓励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学会从教师实际中发现、寻找问题,确立研究点。
2.找准研究的方向——体现教研内容的价值性,即体现课改主流、课程建设与发展要求。
3. 依据园本课程特点——体现教研内容的发展性,反映园本课程建设过程,借助教研舞台,不断完善发展园本课程。
三、抓教研方式,激发教师研究兴趣和潜能
——“团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对话”是体现教师专业反思能力的“通道”
——“方式”是激发教师教研热情的“催化剂”
培训式教研
针对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存在着困惑,采用新的培训方式,注入新活力,将国内外教育动态信息传递给教师,采用不同方式、方法、途径,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沙龙式教研
沙龙式教研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研
——体验式教研侧重在“体验”上。直观、生动、具体、亲自操作等适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同样适合于教师。
——体验式教研的关键是要选好让教师体验的素材,使教师在亲自体验中情感受到很大的触动,从中理解理念、获得感悟和策略。
课题式教研活动
教研组把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子课题研究形式,分配到人,教师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组织攻关,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来创造性地诠释新课程理念与实践。同时要求教师及时把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与困惑疑难记录下来,作为个案加以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
案例式教研
教研组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让教师明确问题所在,提供解决策略,对一段时间里教师在教学中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让教师将相关案例整理,提出看法。尔后组织教师进行点评,共同反思,明确问题和优点所在,形成统一观点。一个个鲜活案例,使得每个教师都受到启发。
头脑风暴式教研(主题式教研)
教研组根据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提出一个主题,让组员根据主题要求,去选择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整理,然后定时集中交流。
还可围绕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既可以达成共识,也可以存有分歧。最后在争论、争鸣中,对这个主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网络教研
网络空间实现同伴互动、自我管理。
教师们可以围绕困惑、问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畅谈想法。
教师们可以自行将优秀课例、案例、反思等上传分享,实现价值。
教研组长们可以将主题网络图、各类活动等上传,及时将成功的案例、主题开展中形成的新内容放置在各种栏目中,使之成为动态生成、滚动发展的资料库。
教研组长们可以及时收集网上优秀教案、视频课例,加以推荐和分析,对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
四、抓教研资料,体现研究过程的成果与实效性
如何体现教研资料管理的规范、有效性?
需要体现:
1、教研活动资料完整、清晰,有计划、过程、小结。各类资料有联系,且突出重点。
2、有各类课程资料的积累,并能应用于保教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