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二
课题名称 | 《在班级主题墙创设中促师幼发展的研究》 |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 关键词界定: 1.主题墙是幼儿园主题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它承载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设生成相结合的功能。它从感官上带给幼儿有关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因素的刺激,在情感上带给他们愉悦感。主题墙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座架在幼儿、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桥梁,更是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机融合。 2.班级主题墙创设是指随幼儿的学习、活动需要而变化,更好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使墙面成为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平台。 3.师幼发展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成长的行为和过程。 课题名称解读: 在班级主题墙创设中促师幼发展是指班级主题墙是不断变化着的,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引出新的内容,当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并提供支持时,师幼双方就会在认知、情感、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促进师幼获得发展。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班级的环境应与当前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有发现和表达的机会,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发展。”《指南》中亦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班级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它必须适宜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 班级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主题活动的目标,承载着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几年来主题墙越来越受到教师、幼儿及家长的关注,主题墙的创设应充分发挥每一位幼儿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性,紧紧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现“墙壁会说话”的隐形的教育价值,本课题将在班级主题墙创设中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 |
课题研究的目标 | 1.通过主题墙创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通过主题墙创设,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 3.师生从参与创设主题墙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师幼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主题墙面。 2.如何充分发挥班级主题墙的教育功能,如何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主题墙布置,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 |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1)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主题墙创设研究状况,搜集与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发放家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幼儿对班级主题墙环境创设的认识及理解。 (3)采取自学与专业引领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不同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领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提升班级教师对主题墙创设方面的理论素养及技能,提高家长对环境育人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4)在先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形成主题活动中主题墙创设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9年3月——2020年6月) (1)根据每学期主题活动的内容,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拟定主题墙创设方案。 (2)围绕每个主题活动开展主题墙创设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引导幼儿、家长共同参与主题墙布置。从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内容中创设与之相对应的版面;在家园互动栏中贴出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幼儿、家长共同收集主题墙图片、资料,创设主题墙。 (3)定期和班级教师开展有关课题的研讨活动,实地观摩优秀班级的主题墙环境、撰写论文或案例。 (4)定期进行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3.总结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0月) (1)在课题开展中,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字、照片等各种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整理有关班级环境、主题墙创设方面的教育理论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调查法:发放家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幼儿对班级主题墙环境创设的认识及理解。 3.行动研究法:坚持学习—实践—反思—创新的行动研究过程,以实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形成学习共同体,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措施,实现预期目标。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研究条件: 1.本人曾参加过幼儿园七个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四个个人课题结题。在幼儿园课题研究中均担任负责人,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并以身作则,有一定的研究经验。 2.幼儿园有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多个市、区级课题的实践中,我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为该课题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围绕该课题本人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有关文章,进行学习、探讨,提出了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由于课题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学习,本人可以在实践中边学习边研究,因而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实现教学与科研双促进。 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案例 2.主题墙创设照片、幼儿活动照片 3.班级主题墙创设调查问卷 | |
区教科室审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