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力“下放”给幼儿
—— 尊重幼儿游戏的选择权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然而在传统的游戏观支配下,幼儿游戏都是由教师亲自设计,整个过程也是由教师支配和牵引的,忽视了幼儿内在的需要,导致了“老师要你玩”的结果,孩子们只是做了一个单纯的、纯粹意义上的“游戏”,而在“戏”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多少乐趣呢?每次的“戏”与“戏”之间又存在着多少联系呢?微乎其微。
而自主游戏却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它是指人为创造的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它既可以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又渗透教育目的的要求。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涵着巨大潜能并且有极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他们渴望学习、乐于探索、爱好活动、富有想象、乐于创造。所以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孩童世界丰富的生命内涵,尊重天性,激活灵性,使幼儿的主体性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在自主选择、自由玩耍的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使幼儿能真正地获得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大多人选择区域活动。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看书,有的在下棋,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涂色等,活动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活动了。于是照例轻轻地摇起了铃鼓,示意大家整理。许多孩子们听见铃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整理得快的幼儿就排队等候出发,整理得慢的正在加快速度。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似乎并不在乎铃声的指示,全然不顾周围的同伴一个个走进队伍,他们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我冲着那几个孩子命令道:“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说完还用严厉的眼神注视那几个孩子。只见他们拽着手中的物品极不情愿放回,一副很不心甘的样子。我有点生气,走过去,看见一个孩子正在为一幅图画上色,上了大半还剩下一点点;另两个孩子的手里还拽着游戏棋的筛子,可想棋还没有下完。难怪他们不愿意整理,原来还想继续他们的游戏,不舍得离开。
案例分析:
游戏过后,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组织全体幼儿玩同一个游戏时,是否每一位幼儿都会对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活动感兴趣呢?当我们遭遇到以上类似的尴尬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继续按老师的计划进行呢,还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呢?而在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活动空间,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在适合幼儿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样想来我顿时明白,规则的执行是教师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使幼儿园的常规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并不是“是”和“不是”,“可以”“不可以“的简单判断。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本次游戏活动中,我并没有因为幼儿对游戏活动不感兴趣而强迫她们、训斥她们,而是尊重她们的选择、尊重她们的兴趣,让她们自主选择游戏方式。试想一下,如果在活动中,为了所谓的“整齐划一”,强迫幼儿按老师的意图活动,她们也许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她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委屈与痛苦。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让她们自主选择、自主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游戏教学方法相比,自选游戏给了幼儿最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案例反思与教育措施:
自选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幼儿自己做主选择的游戏,即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自主挑选游戏同伴,自我表现体验游戏过程。但自由不意味着放纵、随心所欲,那么教师在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应该怎样迎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让其在有组织、有目的、有乐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自由、持续地获得健康成长和整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活体验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游戏理念。
游戏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观念作指导,不能“一时心血来潮而为之”。如果游戏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来指导,那游戏深层次的教育潜能就不可能被充分挖掘出来,游戏便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全部,游戏应像幼儿的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一样重要,教师不能随意剥夺幼儿的游戏权利。我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都有它的目标,或发展身体协调性,或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让幼儿有所得,而不能是形式主义。所以,在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游戏的层次性、渐进性、娱乐性和知识性,这样幼儿的兴趣才会被吸引过来。
二、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和谐、健康的游戏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效果。如在班级区域游戏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区角,如我班的美食一条街,有各种各样的美食,道具、餐具的等等;图书区里是应有尽有的图书,有一半的书是幼儿自发从家里带来的;巧手屋有孩子们巧手打扮的服饰袋、包装带,可乐瓶做成的玩偶,饮料瓶做成的花篮等。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需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让幼儿在充足的时间里尽情游戏、快乐玩耍、愉快探索。
三、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林林抢我的管子了。”“老师,我想换一个游戏玩。”“老师,我的种子不见了。”……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幼儿不知如何处理,什么事情都喜欢向老师告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友好、快乐地游戏。
总而言之,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正确认识游戏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真正把权利“下放”给幼儿,只有这样,游戏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幼儿才会真正得到快乐。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管理,老师在处理众多教学问题中,务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提出具有民主的、公平的、指示性的建议,帮助孩子能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命令。依靠威严和压迫达到次序井然的教学,只会使孩子每天感到压抑,缺乏活动的生机,埋没了每个孩子活泼机智的品质。常规只是辅助管理的一个手段,而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人宽容、尊重、互敬后达到的共同满足和提高。对待幼儿也需要像对待成人一样,给予思考、判断的权利。
立足游戏 玩出精彩
【案例背景】
随着中班主题教学活动的展开,随之而来会生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游戏内容,中班阶段的幼儿游戏情节开始丰富起来,幼儿的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首先中班的孩子们的喜欢交往了,孩子们摆脱了小班时,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试着与同伴进行交流,交往能力明显提高了。因此,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越来越形象具体。但因为年龄特点的影响,中班的孩子其兴趣与注意力都很短暂,容易分散和转移。
【环境材料】
创设模拟路边小吃餐厅,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自制的成品食物:如饺子、烧卖、海带串、藕串、金针菇串、火腿肠、里脊肉等;价目表、就餐的用桌椅、碗筷等。
【案例实录】
无人问津的“美食街”
游戏时间到了,大家都在教室里分散游戏。忽然美食街的店员小苗来找我:“张老师,我们的美食城从开张到现在就一直都没有顾客,你来做客吧。”我朝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的确,美食街的生意冷冷清清,只有店长佳佳一个人在那里串着她的牛肉串,还时不时地朝娃娃家观望,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
正在这时,男孩豆豆刚巧从超市下班回家。我灵机一动邀请了豆豆和我一起去吃“小吃”。对于我和顾客的光临,店长佳佳表现得异常地高兴,热情地招待我们。机灵的豆豆倒真是厉害,竟然提出要吃货架上没有“小鱼串”,在一旁观望的我心想:美食街的店员这回可是要被难倒了。但是没想到是一旁的小苗不慌不忙地从“豆腐干”的箩筐里挑出了几片彩色的“豆腐干”(说明:豆腐干是用海绵纸自制的),只见她用彩笔在上面添画了几笔,迅速地串成一串,递给了豆豆,“这个小鱼串2元一串”满脸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看着小店又热闹起来,我决定先行撤退,留豆豆在那继续用餐。但是万万没想到是我刚离开不久,小家伙也借口“溜之大吉”了,而且理由还非常地充分,那就是超市生意很忙,老板打电话来让他回去帮忙呢!
端着刚刚煮好的小吃,店长佳佳嘟囔的小嘴一脸地不开心,憋闷了一会佳佳终于说“老师我们也不想玩美食街了”。
【思考分析】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都是很短暂,从今天的场景表现看确实和上几周美食街红火的生意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联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同伴介入游戏拓展情节,在一开始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顾客故意找借口离开”的小插曲,让我们的店长终于决定放弃游戏!难道“美食街”游戏无法产生有价值的、新的生成点了吗?难道美食街的游戏真的走到了终点了吗?我开始寻找形成目前这一游戏现状的缘由。
从材料提供加以分析:
1.围绕“好邻居”的主题班级里最近又生成了许多新的游戏主题,如花店、照相馆、动物花车等,所以相对开得较早得“美食街”来说,老游戏似乎缺乏了对幼儿的吸引力。的确,当时开设美食街的游戏主题的时候,教师是希望孩子们能从小班菜场游戏和点心店游戏的中得到一些迁移,顺利到过渡到中班阶段的游戏,但是时间一长,幼儿对类似的游戏流程就显得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转而投向那些更加灵活多变的游戏主题。
2.其余各角色区域的玩具、材料都具一定的层次性,美食街游戏材料投放的初期,老师考虑孩子可能缺乏相关的游戏经验,因此提供许多漂亮的自制食品:如香菇、贡丸、鸡腿、青菜、年糕、豆干、粉丝、面皮等希望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但时间一长这些现成的材料导致了幼儿重复游戏,没有发展,也没有兴趣一定程度阻碍了孩子的发展需求。
从儿童的角度加以分析:
1.店长佳佳比较的内向和腼腆、因此其担任店长,本身就缺乏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因此游戏情节没有能够得到拓展。
2.游戏的情节得到拓展时,店主人曾经一度的开心,甚至主动地开动脑筋寻找替代物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所以综合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游戏本身还具备留存的必要。
特殊的“小鱼串”
在游戏评价时,我故意拿出那份刚刚煮好的麻辣烫,而且举着那份特殊的“小鱼串”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猜猜这是什么?
豆豆第一个认出他的“小鱼串”大声的说:“我知道,这是小鱼串”。
“你怎么知道它是小鱼串?好像美食街里以前没有这样的食品呀?难道是新产品?”我感兴趣的问道。
豆豆指着小苗说:“是我要吃的,小苗特意帮我做的?我还没有来得及吃呢?”
我顺势追问:“看上去就非常好吃,你为什么没有吃完就走了呢?”
豆豆义正言辞:“今天我们超市生意可忙的,老板打电话来让我回去帮忙呢?”
“原来超市的生意这么忙?连吃饭都顾不上了,朋友们我们大家有没有好办法让她们又能上班又能吃到饭呢?”
可一说:“换班,轮换着吃不就可以了”
文文说:“让他们一边上班一边吃吗!”
“那么谁给他们做饭呢?”
齐齐说:“让小吃送货上门呗!”
“好办法!送个小吃,顺便还可以买些小零食回来”我补充道。
“对,对,对”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
【思考分析】
利用本次游戏的讲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拓展游戏的主题内容。
尤其是围绕特殊“小鱼串”的讨论,让孩子们不由地发现:原来“美食街”有了全新服务——那就是按需制作。一时间孩子们的创造热情被激发起来,虽然“小鱼串”的作品很简陋,但是它的出现将引发更多孩子的创作激情和游戏的欲望,而这种持续不断的欲望必将带来许多新主题。这一点也让我们坚信了“麻辣烫”游戏留存的可能。
推动策略:即在麻辣烫中增添了橡皮泥、各种材料的纸和剪刀、彩笔等低结构材料,协助店员的推陈出新。
生意兴隆的“美食街”
确实,这一次的游戏讨论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灵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的创造出现了高潮——尤其值得高兴的是,佳佳和小苗对 “美食街”游戏的热情和自信不断增强,一连几天,由他俩担任的“美食街”店几乎都天天都有新品推出:如红色的橡皮泥做成的亲亲肠,绿色的纸片做成的菠菜……,生意越来越红火。尤其是“叫送服务”更是供不应求,为此“美食城”更名为“乐乐美食街”,寓意是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很好的想出办法,解决问题。“乐乐美食街”还特意申请了一个外送电话:025-52288666。
【我的感悟】
游戏的拓展不是无止境的,幼儿游戏从开始到最后结束,通常有三个走向:自然消退、自然缩减和自然转化。从美食街游戏的无人问津,到“叫送服务”的供不应求,美食街游戏经过了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1.“观”幼儿游戏水平——判断主题的“留与舍”
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都是很短暂的,当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内容不敢兴趣甚至是“无人问津”时教师就要考虑这样的游戏是否有开展下去的必要。但是通过观察,我理解了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对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正因如此,我才没有在美食街游戏一出现问题时就撤走游戏,而是利用增添游戏情节、增加游戏材料等方式,促使幼儿在原有的游戏水平上有所提高。并抓住幼儿的矛盾冲突点,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时机引发了孩子新的思考,激活了孩子的经验和思维,让美食街游戏自然转化、衍生出了新的游戏情节。
2.“探”幼儿的游戏规律——投放材料的“高与低”
在角色游戏的初期我们往往会提供一些颜色鲜艳、外形逼真的材料,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越喜欢。确实,在刚进入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创设逼真的环境制作精良的材料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可是当孩子已经熟悉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教师要多提供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材料来促进游戏的进展。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成的游戏材料往往会局限幼儿的思维,相反,隐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与创造性。游戏中当观察到麻辣烫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后,我及时提供、调整了游戏材料,且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和低结构的材料,既能承接了幼儿原有的经验,又能让幼儿动手操作,她们用红色的橡皮泥当作香肠,绿色的纸片当作菠菜等,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思”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拓展空间的“大与小”
幼儿的角色游戏其实体现的是一个缩小的社会,社会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那么对于幼儿游戏来说则同样不能“老生常谈”“故技重演”,那样的游戏内容是不能迎合幼儿游戏兴趣。我们班孩子结合自己真实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实践,将获得的感性经验与原有美食街游戏相结合,衍生出新的“叫送”游戏。所以如果能够加强各个区域游戏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适当的交叉投放玩具材料,就能比较好的“拓宽”区域空间,就让幼儿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游戏的主题能得到不断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