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纲要》、《指南》科学领域目标
1.《纲要》中的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指南》中的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二、数学教育的目标
1.学习品质方面: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感兴趣,能体验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数学知识方面: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
3.数学能力方面:运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生活和游戏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1.学习品质的目标——前提、基础、首要目标
(1)数学学习态度。
(2)数学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具有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②能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地参加活动。
③坚持尝试和探索,完成操作活动。
④能细心地、有计划地进行操作。
⑤会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操作。
⑥能与他人合作进行活动。
2. 数学知识目标
(1)“数与量”部分目标:
①感知和理解物体的数量特征,能理解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②感知周围环境中各种常见的量。(如:大小、长短、粗细等)
(2)“图形与空间”部分目标:
①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从形状逐步抽象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最后达到对各种特征的综合认识)
②感知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对空间方位和理解、描述和表征,运用平移、旋转和翻转等空间运动形式进行造型拼搭。)
③空间测量。(空间量包括长度量、面积量、体积量)
2. 数学能力目标
(1)一般过程性能力目标。
①数学表征能力。
②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推理和证明的能力。
④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能力。
⑤交流表达的能力。
2.特殊过程性能力目标。
①发现和创造单位。
②分解与组合。
③比较与排序。
④发现模式与结构。
⑤组织信息。
四、各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和目标
1. 数的意义
(1)集合的分类与对应
(2)感数和计数、基数意义(理解数的抽象意义)
(3)序数意义
(4)数的表征系统。
2.集合的分类与应用
(1)小班:
①在动作的基础上,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②根据标记将相同的物体集中在一起,进行简单的归类。
③按物体的一种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高矮、长短等)进行简单的分类。
④根据物体的特点、关系寻找相关物体,将相关的物体相匹配。
⑤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2)中班
①按物体的内部特征(性质、功能用途等)进行分类。
②按物体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类。
③初步学习对物体进行多重角度分类。
(3)大班:学习对物体进行多重角度分类、层级分类以及同时按物体的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
3.感数和计数
(1)小班:
①进行20以内的唱数。
②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③通过直接感知说出3以内物体的数量。
(2)中班
①进行50以内的唱数。
②用点数的方法对10 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准确计数。
(3)大班
①进行100以内的唱数。
②学习运用接数、按群计数、目测数群等多种计数方法计数。
3. 基数意义(理解数的抽象意义)
(1)小班:
①感知5以内数量,学习给5以内的点子卡片匹配等量的实物。
②按实物范例的数目或指定数目取出相应的5以内数量的物体。
③根据数量属性将数量为5以内的集合分类。
(2)中班
①感知10以内数量,发现物体的数量不会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②根据数量属性将数量为10以内的集合分类。
5.序数意义
(1)中班:学习10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的方向正确指出某一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大班:区分基数和序数。
6.数的表征系统
(1)小班:用点子等非正式方法表示5以内的数量。
(2)中班
①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集合匹配。
②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理解数字的抽象意义。
(3)大班:借助百数表初步感知100以内数的系统,初步理解数系统的排列规律。
五、数量关系
1.数量的“大小”与“多少”比较
(1)小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2)中班:用计数的方法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
(3)大班:比较不相邻的2个数或3个数的大小关系。
2.数序
(1)小班:在感知的基础上将数量5以内的集合按多少排序。
(2)中班
①在数量比较的基础上将数量为7以内的集合按多少排序。
②认识10 以内数序,感知10以内相邻数的数差关系。
(3)大班:理解10以内数量关系的传递性、可逆性。
3.估数
(1)大班
①理解估数的意义,对物体数量有初步的数感。
②认识10 以内数序,感知10以内相邻数的数差关系。
六、数的运算
1.数量的分合
(1)中班:进行5以内数量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量、两个部分量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总量。
(2)大班
①进行10以内数(除1外)的分解与组合,理解分合中的等量、互补与互换关系。
②体验数量除二分法以外的多种分合方式。
③能对一定数量的物体进行等分,如,二等分和四等分。
2.数的运算
(1)中班:借助实物或情景理解10以内集合的数量变化。
(2)大班
①借助运作、表象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
②认识“+”“-”“=”和加减算式,初步理解算式的抽象意义。
七、图形与空间
1.几何图形的特征
(1)小班:探索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中班
①.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
②认识并命名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
③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的各种变式。
(3)大班
①认识并命名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
②理解图形的对称性并学习等分图形。
2.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1)小班:借助分割线的提示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
(2)中班:不用借助分割线的提示,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与分解。
(3)大班:用图形及图形组合进行较为复杂的组合与分解,理解其中的组合替代关系。
3.空间视觉化
(1)小班:尝试运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拼搭。
(2)中班
①有意识地运用平移、旋转和翻转进行图形拼搭。
②探索图形、常见物品中简单的镜像对称关系。
(3)大班
①进行图形拼搭时,有意识地预期旋转和翻转的结果。
②理解简单示意图中的空间关系。
③理解并尊重观察三维物体的不同视角。
八、空间测量
1.长度测量
(1)中班:用首尾相接摆放单位量的方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大班
①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②理解测量同一长度时,单位长度的长短和所需单位数量之间的相反关系。
2.面积和体积测量
(1)中班:通过单位面积(方块)覆盖的方式,体验面积和面积测量的意义。
(2)大班:通过单位面积(立方块)填充的方式,体验体积和体积测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