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江宁区粮食幼儿园 张萍
一、当前数学教育存在问题课程层面:
1.数学课程教育的价值受忽视。
2.系统化的教学受“生活化、游戏化”的潮流冲击,教学层面:缺乏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各年龄班数学教学内容及要求认识模糊。
二、教师的困惑
1.数学需要“教”吗?是让幼儿自己建构,还是我来“教”他们?
2.“操作”真的那么重要吗?
3.数学教育如何“生活化”“游戏化”?
4.在综合主题课程的框架下,如何看待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还要不要系统的数学教育?
三、问题聚焦
1.教与不教
2.操作学习的本质
3.系统化的教学和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问题一:教与不教
案例分析::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 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 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
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1.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2.儿童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中国式“的回答:
1.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2.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3.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4.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会先给予幼儿引导,让幼儿认识自己做法的错误,幼儿是没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
5.我会给他提示、教他、启发他。理由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可以在他动脑动手之前启发他。
6.我不会让他这么傻干,我会教他怎么去做,也许不会太直间接地去教他。
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规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发现。
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
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预设的正确答案时,就会给予帮助。帮助的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到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
比儿童拥有更为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情境中更强调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解,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习,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后者因为可以缩短学习所需的过程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正确的结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径。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儿童的学。认为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的潜能就越大。
问题二:操作学习的本质
全面理解操作式数序教育:
1.操作活动是幼儿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
2.操作活动不排除教师的作用
3.操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摆脱具体事物的约束而达到抽象的理解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
1. 环境2.游戏3.随机教育4.课程5.有意教学
三种学习经验:
1.自然的学习经验 2.非正规的学习经验 3.正规的学习经验
四、数学教学内容及分年龄要求
逻辑关系:对应、排序、分类、模式
数和量:初步数概念,加减运算,简单测量
几何与空间:几何图形,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