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数学课程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江宁区粮食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年来,我园一直以数学为办园特色,从2000年至今,先后有七个数学方面的课题圆满结题,这为我园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的研究,我园已形成了数学特色课程,数学活动的教案已编写成册,并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数学操作材料和教学具,为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加彰显了我园的数学特色。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这些关于游戏的概述,无不强调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显示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开发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想象力。鉴于幼儿喜爱游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以及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现状,我们确立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数学课程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提出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现状:
在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人在理论上可能是非常认同游戏的价值,但是在实践上,往往还是具有重视教学轻视游戏的倾向。即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部分老师在操作实践上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包括教学,主要是指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仅仅把游戏当做课程或教学的途径,即教师更多的是利用游戏这一形式,激发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注意,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使儿童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使得教学披上了游戏的糖衣,游戏和课程并没有真正地融合。
首先是在游戏教学的理念上,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认为游戏活动不足以有效地使儿童获得技能和知识。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或者把在上学前、吃饭前后的零散时间用作儿童的游戏时间。或者只是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游戏,因而游戏无法得到正常开展。或者是,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儿童游戏的时候就是老师的休息时间,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殊不知,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游戏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其次是在游戏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教师对于游戏价值虽然持肯定意见,但是把“玩”和“教”分离开来,其实“通过游戏来教”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且被运用到实践中。另外,教师对游戏的价值认同程度与对游戏的实际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对于游戏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不一致。这说明教师们对于游戏价值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这样的欠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尤为突出:
(1)许多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数学知识目标的达成,以教师的技能传授和幼儿机械的练习为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体验、探索和发现不够。
(2)游戏形式化。有部分教师将游戏活动和幼儿的数学教学尝试整合,但是,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游戏成为一种摆设,游戏的运用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幼儿的有效学习融合,不能很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3)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
(4)部分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研究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零星的经验、总结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模式。
当前幼儿园开展数学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字对于幼儿来说,较抽象、枯燥,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引导学习。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环境的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同样被关注着。幼儿园数学教育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让数学应用于幼儿的生活,不断的进行着探索与改革。《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把数学纳入了科学的领域,并用一句话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目标提出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幼教界的一个关键词。其实,数学教育在我们的生活和游戏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但在幼儿园教学中,过去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多地满足于幼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准确计算几道题,却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容易造成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感到枯燥乏味,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儿童最喜爱的幼儿园活动,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园活动之一。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儿童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在欢愉、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因此,通过数学课程游戏化的研究,我们要将游戏精神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并积极尝试、探索出幼儿数学学习与游戏的连结点,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界定
幼儿园数学课程:它是相对于幼儿园领域教育而言的,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数学课程被并入到科学领域之中,但是并不能否认数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方面。本研究认为幼儿园数学领域课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获得的数学教育性经验。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指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通俗地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数学课程:是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2.支撑性理论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教师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作为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应该紧密的和游戏结合起来。游戏能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游戏的过程还是幼儿学习交往、学习合作、锻炼意志的过程,是促进幼儿社会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2)陈鹤琴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依照他们的年龄,给予各种游戏材料,“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在的教育模式来说,游戏式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而要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游戏应该才是最值得去关注和实践的。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的良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体、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3)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4)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的多视角透视》一书中提到的,游戏蕴涵了丰富的学前课程价值。游戏是蓄积学前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学前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
四、研究的目标
(1)开展数学课程游戏化研究,创设相应的室内外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为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使幼儿获得直接的数学经验,提升综合能力。
(2)设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适合本园特点、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游戏化数学课程。
(3)探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数学课程实施策略。
(4)打造各年龄段班级数学区域,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探索,获得有关事物的形状、数量及其各种关系等感性经验,形成初级的数学概念。
五、研究的内容
(1)创设游戏化的幼儿园数学环境。
我们在创设数学环境时,不再只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应该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
(2)设计出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的游戏化数学课程方案。
结合当前课程游戏化背景,我园将有效利用前期课题研究成果,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游戏情境,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及评价,不断调整,最终形成游戏化数学活动方案。
(3)游戏化数学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将围绕教学组织的优化、丰富材料的提供、多元方式的组织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4)幼儿园数学区域的创设与应用的研究。
根据近阶段数学教育目标及幼儿“最近发展区”,教师结合本班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活动)的需要来创设区域活动内容,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和探索水平,及时调整材料,以使活动的设计、材料的投放能更好的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六、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法:收集有关幼儿教育新动态和游戏与课程整合等方面 的论文和经验性文章,组织全体参研人员学习。用于研究和比较古今中外有关生活、游戏理论及生活、游戏与幼儿教育关系的理论。
2.个案分析法:调查、观察记录幼儿在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 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在分析反思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总结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经验、方法,为构建课题研究提供经 验性原型和基础。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价值的取向取决于幼儿群体的行为方式和结果。行动研究结果是检测课题绩效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平等和谐的师幼交互活动中,观察记录幼儿的各种表现,分析判断其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主要用于研究现实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进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现实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经验总结法:应用于课题总结阶段。
(二)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 (2016年2月—2016年12月)
(1)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课题组成员的任务。
(2)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中学习查阅资料,多种形式的研讨,明晰教育理念。
(3)拟定方案,申报课题。
实施阶段 (2017年2月—2018年12月)
1.开展教师培训,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1)理论提升。我们组织教师参加省培、市培、区培等,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课程游戏化教育”等专题培训。
(2)组织教师赴浙江、南京等幼儿园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向2015年度参加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中做的好的区内姐妹幼儿园学习。
(3)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组织全体教师每月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每个教师可以谈谈自己在数学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借鉴其他教师好的经验,让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良好氛围,促使教师在业余时间自觉探讨、交流合作,从而使教师共同发展和进步。
2.创建数学课程游戏化环境。
(1)充分挖掘一日生活各环节(入园、盥洗、进餐、入厕、值日、收拾、整理)的数学教育因素。
(2)根据数学课程实施的需要,在活动室、公共区域创设游戏化的环境。
3.构建数学游戏化活动区域。
(1)根据教育目标投放玩具、材料。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学数学,再在实践中生活中体验数学重要和有趣。
(2)创建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材料丰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充分挖掘各个活动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劳区、角色区、表演区、运动区)的数学教育因素。
4.建设数学课程游戏化资源库
通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研讨、评比活动,开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适合本园特点、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游戏化课程。小班、中班、大班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教学影像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数学课程资源库。
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结题准备,做好以下工作:填写结题鉴定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研究资料的整理归档、鉴定会的准备。
七、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1.《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数学课程的研究》研究报告。
2.子课题研究报告。
3.研究性论文案例集。
4. 幼儿园数学课程环境创设画册
5. 幼儿园数学课程方案设计
6.一日生活中数学教育因素的精选画册
7.幼儿园数学课程资源库
8.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数学课程的研究》特色的录像、照片。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园承担了市级课题《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具的优化与运用研究》和区级课题《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具的优化与运用研究》。这两个课题于2015年11月结题,专家鉴定组给予我园较高的评价。通过课题的开展,我园培养了一支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园长担任课题主持人,曾获“南京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参与了幼儿园多个课题研究,科研成果显著,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课题核心组成员由业务园长、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组成,各子课题的负责人均为区级骨干教师,她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发表和获奖,这些老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围绕本课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批相关文章,在业务会上进行学习、探讨,提出了我们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由于课题围绕幼儿一日生活来开展,研究人员可以在实践中边学习边研究,因而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实现教学与科研双促进。
我园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园作为办园理念之一。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幼儿园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添置教学所需设备与资料,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另外幼儿园还将聘请市、区教科研专家来园讲座,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成格萍(课题主持人 一级教师)
周祥花(课题主持人 一级教师)
张荣梅(总课题负责人 一级教师)
陈 瑶(子课题负责人 一级教师)
庞甜甜(子课题负责人 一级教师)
张 婷(子课题负责人 二级教师)
张 萍(参与研究 一级教师)
于 利(参与研究 一级教师)
王 蓉(参与研究 一级教师)
李红霞(参与研究 二级教师)
吴秀丽(参与研究 二级教师)
于彩霞(参与研究 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