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 见证成长
----从《和海绵宝宝捉迷藏》活动中引发的思考
【案例背景】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孩子在拼拼摆摆中就已经有所发展。”依据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活动中应注重引导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我选择了“海绵”作为科学活动题材,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提供了小鸭等动物形状以及香蕉等水果形状、大小不同的海绵,让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从而使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感知海绵轻、软、可变形的性能。
【案例描述】
在今天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我先和孩子玩
《和海绵宝宝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有的将海
绵宝宝藏在衣服里、有的将海绵宝宝藏在屁股后
面,有的……大家可喜欢和海绵宝宝玩游戏了,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在把海绵宝宝藏在盒子里的环节中,老师提供了若干个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盒子,很多孩子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盒子,轻松而又快速的就把手中的海绵宝宝藏在了盒子里。
彤彤和言言小朋友的动作稍慢了一点,老师提供的大盒子都被小朋友们选完了,没有大盒子可选,怎么办呢?言言对彤彤说:“我们还是选个小盒子试试吧,你说好吗?”彤彤同意了,于是她俩开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小盒子。
言言看看桌上的小盒子,又看看手中的海绵宝宝,最终选了一个比海绵稍小一点的盒子,用力挤了挤,海绵宝宝就在小盒子里藏好了。彤彤看见了,更加着急了,她拿着手中的海绵宝宝,不停的寻找着,希望能快点儿选择到合适的盒子……海绵宝宝已经藏进盒子里的言言显得很开心,“我的海绵宝宝藏好了,你也要加油哦。”她向彤彤摆摆手中的盒子,满意的回到了座位上。彤彤看到小朋友们的海绵宝宝都藏好了,非常着急,把求助的眼神望向了老师,“老师,我找不到盒子来藏我的海绵宝宝。“话语中透着点哭腔。
老师没有告诉她选哪个盒子,只是对她说:”你可以多选些
盒子试一试呀”。于是,她先选了一个爱心形状的喜糖盒子,拿着手中的海绵比划了一下,自言自语的说“盒子太小了”。然后放弃了,又到另一张桌子上选了一个圆柱形的喜糖盒子,把海绵使劲按进盒子里,盖盖子时手一松,海绵给弹出了盒子,她重新又把海绵按进盒子里,盖盖子时用了更大的力气,双手紧紧抓住盖好盖子的盒子,成功了,她抬头望着老师,老师把掌声送给了彤彤,小朋友们开心的欢呼起来:“耶,成功啦!”“彤彤,你真棒!”彤彤则笑盈盈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本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海绵,材料简单实用,幼儿也很感兴趣,事实证明,追随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活动,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相关知识经验。《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探究要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有利于保持好奇心,激发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的“做科学”。本活动中,幼儿的体验是真实的,是幼儿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中获得的真实体验。活动中老师投放了形状、大小不同的海绵以及形状、大小不一的盒子,大盒子少,小盒子多,没有大盒子可用,怎么办呢?经过多次的尝试,言言和彤彤终于把手中比喜糖盒子大的海绵藏进了盒子里,她俩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海绵轻、软、可变形的性能,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从游戏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快乐的。
【案例反思】
1.关注孩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探索环境,关注孩子的兴趣、状态和需要。陪伴孩子学习,倾听和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想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给孩子时间
案例中在的彤彤在将手中的海绵宝宝藏进小盒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不直接介入孩子的探究活动,也不随意干扰孩子的探究,面对孩子的困难不再急于解决,学会了等待、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引导,鼓励孩子多试试,给孩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3.给孩子信任
当彤彤觉得自己不能找到合适盒子藏海绵宝宝的时候,老师给了她充分的信任,让彤彤通过一次次的探索、尝试,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彤彤“笑盈盈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成功的学习体验中得到力量的彤彤!
新西兰幼教界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共同理想,那就是,让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中没有类似于新西兰那么清晰的儿童观的表述,但是在“以幼儿为本”这一统领性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想象,尊重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关注个别差异,最大限度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等表述,不也是在希望我们将每一个儿童都视为是独一无二的、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吗?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对于许多事情,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机会去做。在孩子尝试、探索的时候,我们要闭上嘴、控制手,陪伴身旁,静静地、微笑着注视。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的注视和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当孩子成功做到时,我们的注视和微笑就是最好的“看见”!
【参考文献】
[1]《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3] 皮亚杰 《儿童智慧的本源》195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