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观察 “动”中指导
——自然角、种植地里的活课程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教育理念提升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境界,这种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不再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变得善于捕捉、利用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更注重观察、聆听幼儿的反应,积极探索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内容、形式,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努力尝试成为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 以下是我在大班自然角、种植地中观察并记录的三个小片段。
【案例描述】
镜头一:“新客人——巴西龟”的到来
3月的一天,大二班的自然角里迎来了两位“新客人”——巴西龟。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全被吸引过去了,浇水的工具被扔到了一边。糖糖:“哇,是小乌龟耶!它们长得真可爱。”亮亮:“咦,怎么不动了,是不是死了?”小蕊:“好像是在睡觉”……新客人的到来显然让小朋友高兴不已,自然角里的宁静被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打破了。洗手的时候、玩游戏的时候……总会看见小朋友三五成群地围在自然角里和小乌龟说悄悄话,喂食时还老嚷嚷:“小乌龟快来吃呀,你们为什么不吃呀?” 甚至还有个别幼儿按着它们的壳叫它们快吃,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镜头二:“蚕宝宝长大了”
早上8:10,大三班的孩子们有序排好队下楼晨锻。刚经过楼梯拐角,交通出现了拥堵现象。“老师,他们都不走,都在看蚕宝宝,我们没法走了”不远处传来了安安急躁的声音。“哇,蚕宝宝长大了,快看它抬起头来了”几位在自然角逗留的小朋友顾不上安安的“告状声”,兴奋地大喊。前一秒还在催促他们快走的安安也忍不住好奇,在队伍中探出脑袋,拉长脖子想看一看蚕宝宝,但由于距离有点远,他并没看到。于是,他开始小步往前移动,加入到看蚕宝宝行列中,直到楼下晨锻入场音乐响起才不舍的离开。
镜头三:“浇水”背后的捉虫记
星期三早上,大一班的于老师带着来园早的几个孩子到种植地给植物浇水。 刚没一会儿,俊哲突然兴奋地叫起来:“快来看,这里有好多西瓜虫!”(果真,在一棵蔬菜的根部,聚着四五只西瓜虫)
孩子们一拥而上,议论纷纷:“哇!西瓜虫怎么跑到我们班的种植地来了?”“看看其它蔬菜底下有没有?”……
这时于老师也凑了上来,顺势抛出问题:“真的耶!种植地里为什么会有西瓜虫呢?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牧源说:“我知道,奶奶说西瓜虫最喜欢潮湿的地方了,是不是我们班的种植地很潮湿呀?”说着还用手去摸了摸地里的泥土,发现真的很潮湿。
“牧源说得对,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地方潮湿?”
孩子们听了,有的蹲下来摸,有的探着脑袋瞧,还有的站在后面踮起脚看。
北北说:“我来捉一只试试”(北北的胆子比较大,说完捉了一只放到手心里,西瓜虫立刻卷起了身子,圆圆的,像个球。其他孩子立刻围了过去,七嘴八舌……
这时,
【案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目标指出:5~6岁的幼儿喜欢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与满足。幼儿喜欢观察事物,对动植物和有生命的物体常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首先做的是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利用浇水中幼儿讨论巴西龟、西瓜虫的话题,灵活果断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去感知、发现、捕捉新信息,这是培养幼儿学会学习的开端;也为幼儿创造了自由地看、想、说的机会,有效地解决偶发问题。镜头一、三中当幼儿已经把原先的任务忘了(给植物浇水),而将兴趣转向巴西龟、西瓜虫时,教师该怎么办?是不是硬生生的将幼儿“拉回来” 继续给植物浇水,而对巴西龟、西瓜虫不闻不问?镜头二中的安安平时是个很有原则、很有想法的小男孩儿,他觉得前面的小朋友不走,在自然角逗留造成拥堵是不对的,所以他“打报告”是在寻求老师的帮助。但当听到小朋友说蚕宝宝长大了时,他的好奇心打破了原则,促使他加入了观察队伍。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积极发展,做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
【措施】
(一)当大二班的孩子对巴西龟产生兴趣时,王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要求:“小朋友,你们知道巴西龟原先生活在哪儿吗?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呢?……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然后再来和大家分享好吗?”以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从书中和电脑上获得了有关巴西龟的大量信息,有的还打印了资料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共同分享,他们在观察巴西龟时也更加细致和认真,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二)在大三班自然角环境创设之前,陈老师就和孩子们进行了商讨并采纳了孩子们的建议,开辟了“春蚕”版块,当时蚕宝宝还没有,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老师一起收集了关于“蚕”的图片及相关知识。所以,当蚕宝宝来了,他们兴奋不已,每天都抢着看。但由于班级自然角设在楼梯口,他们只能通过入园、餐后和离园时间观察,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观察的需要。针对早操环节出现的拥堵问题,陈老师征得了孩子们的同意并做了调整,将“春蚕”版块移至活动室后面的半圆形柜子上,便于幼儿喂食、观察和记录。
(三)在幼儿对西瓜虫发生兴趣,又不知怎样进一步了解它们时,大一班的于教师抛出的问题非常关键:“西瓜虫从哪里来?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让它们留在种植地好不好?”接着于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关于西瓜虫还有很多的问题小朋友和老师都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来收集西瓜虫的资料、信息吧?”这给幼儿的后续活动带来很大的帮助。第二天,于老师专门组织了一次“我知道的西瓜虫”活动,由孩子们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西瓜虫的图片和资料,使他们对西瓜虫的原生形态、生活环境、采集方法、饲养、危害以及医学运用都有了很深的了解,效果很好。随后的几天,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观察西瓜虫的浓厚兴趣。
【案例反思】
一、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种植地的“真正主人”。
早些年,自然角、种植地的真正教育价值常被忽视,教师们在自然角的创设上流于形式,内容和材料也很简单。幼儿很少主动去观察一些动、植物,他们只是自然角、种植地材料的“提供者”和“欣赏者”,即便关注也缺乏对某个特定动植物的持续性观察。如:开学初园领导布置任务,各班老师就要求幼儿带一些诸如金鱼、兔子之类的小动物;青菜、胡萝卜之类的蔬菜;苹果、桔子之类的水果等。第二天老师把小朋友带来的东西往架子上一放就算完成了任务。没到学期结束,小朋友带来的蔬菜水果早已枯烂,饲养的小动物也已死光,只剩下一只只空花盆和一个个空鱼缸。种植区的命运也大相径庭,虽然也种了一些蔬菜、种子,但还没等到收获,地里已经长满了杂草。教师指导孩子们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一般是让孩子们给植物浇浇水、给小动物喂喂食而已,而真正关注孩子们在自然角、种植地里有什么发现的却很少。自《纲要》、《指南》颁布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究和实践,我认为,在自然角与种植区的创设、管理和指导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鼓励他们收集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动植物,和幼儿一起商讨自然角的创设方案及种植区的种植方案,让自然角、种植园地成为孩子喜爱的、能亲身体验的并获得主体发展的乐园,成为自然角、种植地的“真正主人。”
二、让自然角、种植地成为幼儿的“第二课堂”。
自然角和种植地不是摆设,它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现在我园教师正努力尝试真正地让幼儿与自然角、种植地互动起来。作为教师,我们应学会放手,充分的引导、指导,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地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如:大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小小兵》时,教师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动手制作了海、陆、空各种兵器模型,放到了自然角的陈列区。如图:
在《秋天的悄悄话》主题活动中,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将收集的农作物制作成各种造型,展示在自然角里供幼儿观赏。如图:
在小班主题活动《甜甜蜜蜜》中,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打造甜蜜家园。她们用孩子们熟悉的水果、蔬菜制作出各种造型,如:栩栩如生的小羊的一家、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牛,让人赏心悦目!
在中班《找春天》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打造“走进春天”的旋律;在《蔬菜朋友》主题活动中,我园组织孩子们到种植地采摘蚕豆、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在《香香的水果》主题活动中,组织孩子们采摘石榴、柿子、葡萄……现在,孩子们每天都会流连于自然角和种植地,探寻着大自然里的秘密。如图:
通过长期与自然角、种植地的互动,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除了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季节特征外,她们更注重从情境出发,引导孩子观察、管理、记录小动物的饲养情况和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长期与自然角、种植地的互动,孩子们学到了丰富的课外知识:给金鱼换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换,而要在自来水中加明矾、用雨水或把自来水在脸盆里放三天再用;给金鱼喂食每天喂几粒就够了,喂多了会撑死的;请力气大的男生每天把植物搬到户外,吸收新鲜空气和阳光,太阳照射强的时候,把植物放在阴凉的地方;发现种植地里的菜叶有了虫咬的痕迹,立刻三三两两的捉起了害虫等等。长此以往,孩子们感受到自然角种植地是他们自己的,不但树立了主人翁意识,还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激发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对大自然、小生命的热爱,还能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任务意识。由此可见,自然角、种植地已然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
例(一):
|
“蚕豆”系列活动 | |
|
活动照片 |
幼儿发展 |
|
|
幼儿园的种植应尽可能让幼儿感受到收获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种植内容时,就要考虑植物适宜的种植时间。如:我们在大班上学期种植蚕豆,到大班下学期就赶上了蚕豆收获的季节。在蚕豆生长过程中注重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种蚕豆、管理蚕豆、采蚕豆、剥蚕豆、品尝蚕豆等系列活动中,感受蚕豆的完整生长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真正让他们通过与材料互动,获得发展。 |
例(二)
|
“蔬菜”系列活动 | |
|
活动照片 |
幼儿发展 |
|
|
我园是一所规模较小的老式幼儿园,如何利用这狭小的空间,创设丰富的绿色园地,让孩子在园地中感受大自然呢? 教师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种植器皿进行了更换。这些器皿多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为主,沿围墙、廊道、花坛四周摆放,改变了种植园地固定化、统一化的传统模式,既符合我园的数学特色,又增加了种植面积,还点缀了环境,可谓一举三得。 瞧,这是我园孩子们参与的种植辣椒、茄子和西红柿活动! |
【我的思考】
通过不断实践与摸索,教师精心打造的自然角是否被幼儿关注,幼儿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已经成为我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课程游戏化不断深入,弹性时间的落实,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观察内容,自己决定观察时间,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种植、观察、探究、记录,使活动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现在他们都能主动地去观察,自然角里的植物叫什么,种植地里种了什么蔬菜等,不但在幼儿园学会了观察,回家也对家里的盆景产生了兴趣,家长反响很好。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主动地获取信息、接受知识,自主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好奇心得到激发,探索欲望得到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活课程。而教师只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在活动中捕捉教育的信息,积极地加以引导,相信孩子们将收获得更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沈心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幼儿园科学教育》,张俊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全国幼师工作协作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刘占兰、廖贻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