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班 数 学 活 动 设 计
活动名称:我们的小学 执教者:张萍(江宁区粮食幼儿园)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在学习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活动比较感兴趣。我园一直在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从数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操作材料的提供等方面,都努力与生活相联系,将生活场景引入数学活动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中大班的孩子,在这种生活化得教育引领下,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大班的孩子们再过几个月就要上小学了,在日常交流中,孩子会经常谈论这样的话题“我在上元小学上一年级”、“我在实验小学上一年级”、“到我们的小学是这样走的”等。结合孩子的兴趣点便生成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小学》。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已有看方向箭头行进走的经验。本次数学活动是挖掘孩子已有经验,教师提供丰富的、层次递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数学知识中的空间关系,让幼儿根据方向箭头所指路径确定物体方位。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
细致观察、耐心完成操作活动,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路线图,理解上、下、左、右箭头的含义。
2、在路线图指示下,用摆箭头的方式确定物体方位。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根据路线图,用摆箭头的方式确定物体方位。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以上三个目标。)
活动重点:在路线图指示下,用摆箭头的方式确定物体方位
活动难点:在操作中能根据路线图箭头提示,准确摆出箭头的位置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能根据上下左右的方位箭头行进走的经验
物质准备:
教具:
1、我们的小学示意图、路线图各一张、上下左右方向的大箭头各一个、水彩笔一支
2、五角星谜图:★4——★5移动路线图。
学具:
第1组:我们的小学示意图、路线图各6张、上下左右方向的箭头若干、水彩笔6支
第2-3组:送礼物示意图、路线图各6张、上下左右方向的箭头若干、水彩笔12支
第4组:五角星谜题6张、画箭头操作单6张、水彩笔6支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再过几个月就要上小学了,说说你将要上哪所小学?
教师出示《我们的小学》示意图: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朋友名字叫红红和明明,他俩和你们一样到9月份时也要上小学了,这儿有两所小学(上元小学、实验小学),你知道他们分别上哪所小学吗?
出示范例图二,教师:“这是红红给我们准备的路线图,只要对照路线图走,就能正确的找到红红要上的小学。”
(教学策略: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选择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对该数学活动产生一种切身的体验,有利于拉近幼儿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萌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的兴趣。)
二、认识路线图,理解上、下、左、右箭头的含义
1、教师出示《我们的小学》路线图讨论:在这张路线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箭头、数字)
引导幼儿关注箭头,教师分别出示四个方向的箭头问:这是什么箭头?是什么意思?路线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让幼儿了解:向上的箭头,是向上走的意思;路线图上的数字是几就是第几步)
(教学策略: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第二个环节,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归纳,让幼儿理解方向箭头及数字的含义。)
2、师幼共同完成范例图二,理解活动玩法
教师指着路线图:我们先找到第一步往哪个方向走?在《我们的小学》示意图上用箭头摆在相应的位置
通过讨论,重点帮助幼儿理解:
第一步向哪个方向走?第一个箭头从哪里开始摆放?
箭头摆放的位置(箭头是放在两个黑点之间)
依此类推找到红红的小学,教师鼓励幼儿操作中边说边摆箭头, 以免遗漏。
(教学策略:现在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是教学活动的难点,为突破难点,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第一步向哪个方向走?第一个箭头从哪里开始摆放?通过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据路线图摆放箭头为红红找到她要上的小学,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介绍每组操作活动名称与要求,幼儿分组活动
第1组:《我们的小学》 请幼儿根据路线图上的箭头方向,摆箭头,找到明明要上的小学 ,并用画圈的方法表示出来。
第2、3组:送礼物 请幼儿根据路线图上的箭头方向,摆箭头,找到老师送给小朋友分别是什么礼物,找到礼物后用画圈的方法表示出来。
第4组:画箭头 根据星星移动路线图,画出每一步移动的箭头。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按要求操作,能边操作边轻声讲述。
(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因此根据本节数学活动目标设计4组不同层次的小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中的空间关系。在小组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重个别差异,关注个别幼儿的指导,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四、展示交流
1、了解幼儿操作的情况,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幼儿。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活动,师幼共同检查是否正确。
3、师幼共同完成★4——★5移动的路线图,边画边说明箭头的方向。
(教学策略: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在师生共同完成★4——★5移动路线图时,注重了经验的巩固和提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对情景的设置,是对《纲要》《指南》理念的一个再学习和再认识的过程。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小学》,完成了在路线图指示下,用摆箭头的方式确定物体方位的数学教育目标,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生活化的精神。其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把幼儿生活的实际需要与数学教育相联系,使孩子们借助自己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效捕捉幼儿生活中数学教育因素,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以下是开展该数学活动的反思:
1.善于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教育内容。
陈鹤琴先生指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的来源于幼儿日常的谈话“我要XX小学”、“XX小学怎么走”。而大班孩子已有看箭头标记行进走的经验。因此,抓住孩子以上的知识经验,生成了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小学》。让幼儿在《我们的小学》《送礼物》等小组游戏中,能在路线图指示下用摆箭头的方式确定物体方位。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是他们身边一种看得见、摸得着,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用得上的知识。这样,幼儿学起来感到亲切和真实。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发现和思考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帮助幼儿将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
2.重视数学问题情景的设置
以前的教育方式过分突出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幼儿学到了数学知识,却缺少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机会,感受不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我们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幼儿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帮助红红、明明找到他们要上的小学”,让幼儿根据路线图的不同,通过摆箭头的方式让孩子找到答案。为满足幼儿的探索及操作的欲望,在活动中提供丰富且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从中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
3.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教师只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便于幼儿主动探索;也是合作者——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引导者——一步步引领幼儿自己去拨开迷雾、寻找答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表现欲反应,敏锐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4、优化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过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幼儿学习情况。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评价中只关注评价的结果是不够全面的,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才能客观的了解幼儿思维的动向、趋势,才能知道孩子是否对数学感兴趣,是否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例如在小组操作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幼儿学习过程,看到某位小朋友摆放箭头错误时,而影响操作结果。在评价中教师将个别幼儿错误的操作单抛给幼儿,讨论“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将评价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